科数网
首页
题库
试卷
学习
VIP
你好
游客,
登录
注册
在线学习
线性代数
第一篇 行列式
n 阶行列式
最后
更新:
2025-05-03 21:01
查看:
503
次
反馈
同步训练
n 阶行列式
## $n$ 阶行列式的定义 由 $n^2$ 个元素 $a_{i j}(i, j=1,2, \cdots, n)$ 排成 $n$ 行 $n$ 列的正方形的数表: $$ D_n=\left|\begin{array}{cccc} a_{11} & a_{12} & \cdots & a_{1 n} \\ a_{21} & a_{22} & \cdots & a_{2 n} \\ \vdots & \vdots & \ddots & \vdots \\ a_{n 1} & a_{n 2} & \cdots & a_{n n} \end{array}\right| $$ 由这个数表所决定的数 $\sum_{p_1 p_2 \cdots p_n}(-1)^{\tau\left(\left(p_1 \cdots \cdots p_n\right)\right.} a_{1 p_1} a_{2 p_2} \cdots a_{n p_n}$ 称为由 $n^2$ 个元素 $a_y(i, j=1,2, \cdots, n)$ 构成的 $n$ 阶行列式, 对所有的 $n$ 阶全排列 $p_1 p_2 \cdots p_n$ 求和 ①$\sum_{p_1 p_2...p_n}$ 是对所有的 $n$ 阶全排列 $p_1 p_2 \cdots p_n$ 求和,所以展开式中共有 $n!$ 项; ②每一项 $a_{1 p_1} a_{2 p_2} \cdots a_{n p_n}$ 是取自不同行不同列的 $n$ 个元素的乘积; ③每一项 $a_{1 p_1}, a_{2 p_2} \cdots a_{n p_n}$ 的行标排成一个标准排列, 列标排列 $p_1 p_2 \cdots p_n$ 的奇偶性决定了乘积$a_{1 p_1}, a_{2 p_2} \cdots a_{n p_n}$ 前的符号. > 这里给出了$n$阶行列式的定义与计算,估计很多同学看到定义都蒙了,别急,后面会用三阶行列式展开来告诉你如何理解定义。 记矩阵 $$ \boldsymbol{A}=\left(\begin{array}{cccc} a_{11} & a_{12} & \cdots & a_{1 n} \\ a_{21} & a_{22} & \cdots & a_{2 n} \\ \vdots & \vdots & \ddots & \vdots \\ a_{n 1} & a_{n 2} & \cdots & a_{n n} \end{array}\right), $$ 则行列式$D_n$通常也称为方阵 $A$ 的行列式,记为 $|A|$. 有时为了表明行列式是由元素 $a_{i j}$ 构成的,也简记为 $|A|=\operatorname{det}\left(a_{i j}\right) 、\left|a_{i j}\right|_{n \times n}$ 或 $\left|a_{i j}\right|_n$. ## 根据上面定义计算三阶行列式 上面给出了$n$阶行列式的定义,比较抽象,这里以 $n=3$ 为例,详细介绍行列式怎么取数和计算。 三阶行列式的定义如下 $$ \left|\begin{array}{lll} a_{11} & a_{12} & a_{13} \\ a_{21} & a_{22} & a_{23} \\ a_{31} & a_{32} & a_{33} \end{array}\right|=\sum_{\substack{p_1 p_2 p_3}}(-1)^{\tau\left(p_1 p_2 p_3\right)} a_{1 p_1} a_{2 p_2} a_{3 p_3} $$ 如何理解上式等号**右边**的式子? 首先,$\sum$ 表示求和,这个大家都能看懂,齐次,$\tau (p_1 p_2 p_3)$ 代表 $(p_1 p_2 p_3)$ 形成你逆序数,见[逆序数教程](https://kb.kmath.cn/kbase/detail.aspx?id=466) **下面解释怎么取数** 在等号右边求和里,即 $ a_{1 p_1} a_{2 p_2} a_{3 p_3}$ 里可以看到 $a$的第一个下标都是固定的,变的只是$p_1,p_2,p_3$ 比如,取 $p_1=1,p_2=2,p_3=3$,带入就是 $ a_{11} a_{22} a_{3 3}$,为了记录方便,可以写成 $p_1 p_2 p_3=123$,代表取数 $ a_{11} a_{22} a_{3 3}$ 同理,取 $p_1=1,p_2=3,p_3=2$,带入就是 $ a_{11} a_{23} a_{32}$ , 也就是$p_1 p_2 p_3=132$ 代表取数是 $ a_{11} a_{23} a_{32}$ 从这些取数里可以发现,每次取数时,第一个行标不变,而只变列标,这样,防止取数重复或者漏取。 > 再仔细看一下取数,每次取数时,这个数都是在不同行不同列上取的,比如我第一个数取$a_{11}$ 那么后面所有的数都不可能在第1行第1列取数,记住这个规律非常重要。 **现在开始计算三阶行列式** **STEP1:** 根据定义, $3!=6$,所以三阶行列式是共有**6**项,同时每项含有**3**个数相乘,这是大方向,不能搞错。 **STEP2:** ①$p_1 p_2 p_3=123$ 时, 对应项为 $$ (-1)^{\tau(123)} a_{11} a_{22} a_{33}=(-1)^0 a_{11} a_{22} a_{33}=a_{11} a_{22} a_{33} \text {, } $$ ②$p_1 p_2 p_3=132$ 时, 对应项为 $$ (-1)^{\tau(132)} a_{11} a_{23} a_{32}=(-1)^1 a_{11} a_{23} a_{32}=-a_{11} a_{23} a_{32}, $$ ③$p_1 p_2 p_3=213$ 时, 对应项为 $$ (-1)^{\tau(213)} a_{12} a_{21} a_{33}=(-1)^1 a_{12} a_{21} a_{33}=-a_{12} a_{21} a_{33}, $$ ④$p_1 p_2 p_3=231$ 时, 对应项为 $$ (-1)^{\tau(231)} a_{12} a_{23} a_{31}=(-1)^2 a_{12} a_{23} a_{31}=a_{12} a_{23} a_{31} \text {, } $$ ⑤$p_1 p_2 p_3=312$ 时, 对应项为 $$ (-1)^{\tau(312)} a_{13} a_{21} a_{32}=(-1)^2 a_{13} a_{21} a_{32}=a_{13} a_{21} a_{32}, $$ ⑥$p_1 p_2 p_3=321$ 时, 对应项为 $$ (-1)^{\tau(321)} a_{13} a_{22} a_{31}=(-1)^3 a_{13} a_{22} a_{31}=-a_{13} a_{22} a_{31} $$ **STEP3:** 把这六项求和, 就得到三阶行列式 $$ \begin{aligned} & \left|\begin{array}{lll} a_{11} & a_{12} & a_{13} \\ a_{21} & a_{22} & a_{23} \\ a_{31} & a_{32} & a_{33} \end{array}\right|=\sum_{p_1 p_2 p_3}(-1)^{\tau\left(p_1 p_2 p_3\right)} a_{1 p_1} a_{2 p_2} a_{3 p_3} \\ & =a_{11} a_{22} a_{33}-a_{11} a_{23} a_{32}-a_{12} a_{21} a_{33}+a_{12} a_{23} a_{31} \\ & +a_{13} a_{21} a_{32}-a_{13} a_{22} a_{31} \end{aligned} $$ 利用定义,不管是四阶行列式还是五阶行列式都可以采用这种思路计算。 ## n 阶行列式的性质 **性质 1** 行列式 $D_n$ 与它的转置行列式 $D_n^{\top}$ 相等. **性质2** 互换行列式的两行(或两列),行列式变号. 记为 $r_i \leftrightarrow r_j$ 或 $c_i \leftrightarrow c_j$ $$ \left|\begin{array}{lll} 1 & 3 & 4 \\ 7 & 5 & 6 \\ 2 & 4 & 1 \end{array}\right|=-\left|\begin{array}{lll} 1 & 3 & 4 \\ 2 & 4 & 1 \\ 7 & 5 & 6 \end{array}\right|, \quad\left|\begin{array}{lll} 1 & 3 & 4 \\ 7 & 5 & 6 \\ 2 & 4 & 1 \end{array}\right|=-\left|\begin{array}{lll} 4 & 3 & 1 \\ 6 & 5 & 7 \\ 1 & 4 & 2 \end{array}\right| $$ **性质3** 若行列式中有两行 (或两列) 对应元素相等,则行列式等于零. **性质4** 若行列式的某一行有公因子$k$ ,则公因子$k$可以提到行列式记号外面; > 这条性质必须和矩阵的区别出来,矩阵的是性质是 若矩阵里每个元素有公因子$k$ ,则公因子$k$可以提到矩阵的记号外面; **性质5** 设 $D$ 是 $n$ 阶方阵,则等式 $|k D|=k^n|D|$ 成立. **性质6** 若行列式中某行 (列) 元素均为两项之和, 则行列式可表示为两个行列式之和。 **性质7** 行列式的某一行 (列) 乘以某个数加到另一行 (列) 上, 行列式的值不变。 ## 三阶行列式的计算 `例`设 ${D}=\left|\begin{array}{ccc}1 & 2 & -2 \\ -3 & 3 & 1 \\ 1 & 2 & -1\end{array}\right|$, 求 $D$. 解:可以化为上三角,也可以直接展开。 $|\boldsymbol{D}|=\left|\begin{array}{ccc}1 & 2 & -2 \\ -3 & 3 & 1 \\ 1 & 2 & -1\end{array}\right|=1 \times 3 \times(-1)+2 \times 1 \times 1+(-2) \times(-3) \times 2-(-2) \times 3 \times 1-1 \times 1 \times 2-2 \times(-3) \times(-1)$ $=(-3)+2+12-(-6)-2-6=9$. ## 四阶行列式的计算 对于超过3阶以上的行列式,通常需要使用行列式的性质,把他化为上三角或下三角进行计算。主要使用的一条性质是:**性质7:行列式的某一行 (列) 乘以某个数加到另一行 (列) 上, 行列式的值不变。** `例`求四阶行列式 $$ \begin{aligned} &D=\left|\begin{array}{cccc} 3 & 1 & -1 & 0 \\ 1 & 0 & 1 & 2 \\ 2 & 3 & 4 & 7 \\ 2 & 2 & 1 & 4 \end{array}\right| \end{aligned} $$ 解:这是一个四阶行列式,主要利用行列式的性质,把他化成上三角。 ①因为最终化为上三角,所以,我们希望第一行第一列最好都是1,然后用**第一行**消去第二行,用**第一行**消去第三行,用**第一行**消去第四行。为此,第二行和第一行互换,根据行列式性质,互换两行,行列式变号,前面需要添加一个负号。 $$ D \xlongequal{r_1 \leftrightarrow r_2}-\left|\begin{array}{cccc} 1 & 0 & 1 & 2 \\ 3 & 1 & -1 & 0 \\ 2 & 3 & 4 & 7 \\ 2 & 2 & 1 & 4 \end{array}\right| $$ ②现在第一行不变,利用第一行分别消去第二行,第三行和第四行。行列式有一个性质是:一行的k倍加到另一行上去,行列式的值不变,因此 (i)第一行乘以 $-3$ 加到第二行 (ii)第一行乘以 $-2$ 加到第三行 (iii)第一行乘以 $-2$ 加到第四行 $$ D=\xlongequal{\substack{-3 r_1+r_2 \\ -2 r_1+r_3 \\ -2 r_1+r_4}}-\left|\begin{array}{cccc} 1 & 0 & 1 & 2 \\ 0 & 1 & -4 & -6 \\ 0 & 3 & 2 & 3 \\ 0 & 2 & -1 & 0 \end{array}\right| $$ ③ 现在第一列已经变成$(k,0,0,0)$ 上三角形式了, 接下来处理第二列,让第二列由 $(0,1,3,2)$ 变成 $(a,b,0,0)$形式, 为此,以**第二行**为基础,消去第三行和第四行。 (i)将第$2$行乘以 $-3$ 加到第三行 (ii)将第$2$行乘以 $-2$ 加到第四行 此时得到的行列式如下: $$ D\xlongequal{\substack{-3 r_2+r_3 \\ -2 r_2+r_4}}-\left|\begin{array}{cccc} 1 & 0 & 1 & 2 \\ 0 & 1 & -4 & -6 \\ 0 & 0 & 14 & 21 \\ 0 & 0 & 7 & 12 \end{array}\right| $$ > **注意** 在第一列已经处理完毕的情况下,第一列不再主动参与运算。比如第一行乘以一个数加到下面任何一行,都会破坏前面列已经化简的结果,但是从下往上被动是可以的,因为已经处理的列下面是0,0的倍数加上上面,值不变。 ④观察上面第三行的数字是$14$和第四行的$7$,虽然$14$乘以$-\frac{1}{2}$ 加到第四行可以销掉第四行,但是会产生分数,我们尽可能希望使用整数,因此 交换第三行和第四行(**注意行列式再次变号**), $$ D\xlongequal{\substack{r_{3 \leftrightarrow r_4} \\ }}\left|\begin{array}{cccc} 1 & 0 & 1 & 2 \\ 0 & 1 & -4 & -6 \\ 0 & 0 & 7 & 12 \\ 0 & 0 & 14 & 21 \end{array}\right| $$ 然后用新的第$3$行乘以 $-2$ 加到第四行上去。 $$ D\xlongequal{\substack{} \\ -2 r_3+r_{4-2} }\left|\begin{array}{cccc} 1 & 0 & 1 & 2 \\ 0 & 1 & -4 & -6 \\ 0 & 0 & 7 & 12 \\ 0 & 0 & 0 & -3 \end{array}\right| $$ ⑤ 此时行列式已经化成上三角,结果是主对角线的值 $$ \left|\begin{array}{cccc} 1 & 0 & 1 & 2 \\ 0 & 1 & -4 & -6 \\ 0 & 0 & 7 & 12 \\ 0 & 0 & 0 & -3 \end{array}\right|=-21 $$ > 对于任意一个四阶行列式,通过上述得变换,化简为上三角或下三角行列式,然后其值为主对角线的乘积。但是在具体算时,需要灵活运动行列的性质。 `例`计算 $$ D=\left|\begin{array}{cccc} 2 & -3 & 4 & 5 \\ 3 & -2 & 3 & 4 \\ 5 & 4 & -3 & 2 \\ 4 & 6 & -4 & -5 \end{array}\right| $$ 解: 因为现 在$a_{11}=2$ ,若将 $a_{21}, a_{31}$ 化零时会出现分数。 **我们要尽可能想办法让行列式中$a_{11}=1$,(当然-1也可以)** , 一种方法是第一行**提取公因子法**,即第一行提取一个公因子$2$,但是这样后面几个数字也会出现分数。 为此,先将 $D$ 中第二 行的 $-1$ 倍加到第一行上,使新的 $a_{11}=-1$
免费注册看余下 50%
非VIP会员每天15篇文章,开通VIP 无限制查看
上一篇:
排列及其逆序数
下一篇:
上三角与下三角行列式
本文对您是否有用?
有用
(
1
)
无用
(
0
)
更多
学习首页
数学试卷
同步训练
投稿
题库下载
会议预约系统
数学公式
关于
科数网是专业专业的数学网站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教程采用AI辅助生成,请学习时自行鉴别
如果页面无法显示请联系 18155261033 或 983506039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