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数网
首页
题库
试卷
学习
VIP
你好
游客,
登录
注册
在线学习
趣味数学(初高中版)
聪明的囚徒
最后
更新:
2025-03-08 12:09
查看:
110
次
反馈
同步训练
聪明的囚徒
## 聪明的囚徒 古希腊有个国王,对处死囚徒的方法作了两种规定:一种是砍头,一种是处绞刑。并且他自恃聪明地作出一种决定:**园徒可以任意说出一句话,而且这句话是马上可以验证其真假。如果囚徒说的是真话,那么处以绞刑;如果说的是假话,那么就砍头.结果,许多囚徒或者因为说了真话而被绞死;或者因为说了假话而被砍头。** 有一位极其聪明的囚徒,当轮到他来选择处死方法时,他说出一句巧妙的话,结果使这个国王按照哪种方式处死他,都违背自己的决定,只得将他放了。 > 试问:这囚徒说的是句什么话? 在日常的语言中,一般地讲,只有陈述句才可分辨真假.凡是可以决定真假的语句叫做**命题**。但陈述句中有两种形式不是命题。如陈述句"这道题很难","那个人相当年轻"等,"很难","相当年轻"等这些概念没有清晰的界限,属于模糊命题,这类命题不属于我们讨论范围。 还有一类,就陈述句本身而言,确实很明确,但与其他命题联合起来,就无法判定其真假.如在一张空白的双面卡片上,正面写上一句:"$A$ :这张卡片背面的句子是真的."而在该卡片的背面写上一句:"$B$ :这张卡片背面的句子是假的." 若 $A$ 是真的,那么 $B$ 就是真的,即"这张卡片背面的句子是假的"为真,这就导致句子 $A$ 是假的. 若 $A$ 是假的,那么 $B$ 就是假的,即"这张卡片背面的句子是假的"为假,这又导致句子 $A$ 是真的. 两个句子都没谈到自身,但放到一起,它们就不断改变着它们的真实性,结果就无法判断出任何一个句子的真假性。这不是诡辩,这是命题悖论。在日常语言活动中,留心命题逻辑这一问题的人,往往还可找到许多这样的例子。 最典型的例子是"说谎者悖论":"我正说的这句话是谎话"。试问这句话是否真是谎话呢?若是谎话,则它陈述的事实为假,因而"我"说的就不是谎话;若不是谎话,则它陈述的事实为真,因而"我"说的又是谎话。总之无法自圆其说。 又如"自谓悖论":一个形容词能够形容自己,则称为"自谓的",否则就是"非自谓的".例如,"中文的"这个形容词就是 "自谓的",因为它不但可以形容一切用中文书写或印刷的东西,还可以形容它自己,它自己也是"中文的";而"
免费注册看余下 50%
本站提供海里试题,欢迎使用,最低 8.2 元/月, 非VIP每天12篇文章
赞助本站
上一篇:
百鸡问题
下一篇:
机灵的小白鼠
本文对您是否有用?
有用
(
0
)
无用
(
0
)
更多
学习首页
数学试卷
同步训练
投稿
题库下载
会议预约系统
数学公式
关于
科数网是专业专业的数学网站 版权所有
如果页面无法显示请联系 18155261033 或 983506039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