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数网
首页
题库
试卷
学习
VIP
你好
游客,
登录
注册
在线学习
高等数学
第七章 多元函数积分学
第二类曲线积分(对坐标积分)
最后
更新:
2025-05-05 09:57
查看:
498
次
反馈
同步训练
第二类曲线积分(对坐标积分)
第二类曲线积分;坐标积分
## 第二类曲线积分的引入 第二类曲线积分也称作对坐标的曲线积分,**他的物理意义是质点受变力作用沿平面曲线运动作功问题**。 若 $F$ 为常力,质点沿有向线段 $\overline{A B}$ 从点 $A$ 运动到点 $B$ ,设 $\theta$ 为 $F$ 与 $\overline{A B}$ 的夹 角 (见图 7-52), 则有 $W=|F| \cos \theta|\overrightarrow{A B}|=F \cdot \overrightarrow{A B}$. {width=300px} 现在考虑质点受**变力** $F(x, y)=P(x, y)i+Q(x, y) j$ 作用沿平面曲线 $L=A B$ 运 动作功问题. 将 $A B$ 任意地分成 $r$ 个小弧段 $\Delta s_i=M_{i-1} M_i(i=1,2, \cdots, n)$ ,当每个小弧段的长 度很小时,我们取其中一小弧段 $M_{i-1} M_i$ 来考虑, {width=400px} **分割** 根据上面解释,我们用分点 $A=A_0, A_1, \cdots, A_n=B$ 将曲线 $\overparen{A B}$ 任意分割成 $n$ 段小弧  $$ \overparen{A_{i-1} A_i} \quad(i=1,2, \cdots, n), $$ 设第 $i$ 小段的弧长为 $\Delta s_i$ 。当 $\Delta s_i$ 很小时, $F$ 在 $A_{i-1} A_i$上的变化不大,可近似地看作为常力 $F \left( \xi _i, \eta_i\right)$ ,其中 $\left(\xi_i, \eta_i\right)$ 为弧段 $\overparen{A_{i-1} A_i}$ 上任意取定的一点;同时可将质点的运动路径 $\overparen{A_{i-1}} A_i$ 近似地看作从 $A_{i-1}$ 到 $A_i$ 的直线 (见上图).于是力 $F$ 在这段上所做的功 $\Delta W_i$ 近似为 $$ \Delta W_i \approx F \left(\xi_i, \eta_i\right) \cdot \overrightarrow{A_{i-1} A_i} $$ 设 $F (x, y)=P(x, y) i +Q(x, y) j$ .又 $$ \widehat{A_{i-1} A_i}=\Delta x_i i+\Delta y_i j, $$ 其中 $\Delta x_i=x_i-x_{i-1}, \Delta y_i=y_i-y_{i-1} \quad(i=1, \cdots, n)$ .于是功可写成 $$ \Delta W_i \approx P\left(\xi_i, \eta_i\right) \Delta x_i+Q\left(\xi_i, \eta_i\right) \Delta y_i, \quad i=1,2, \cdots, n $$ 再积分就是所求总功 $W$。 抛开这个问题的物理意义,对此和式极限进行抽象,就得到第二类曲线积分的 定义. ## 第二类曲线积分第一定义(对坐标的曲线积分) **定义1** 设 $L$ 为 $x O y$ 平面上从点 $A$ 到点 $B$ 的一条有向光滑(或分段光滑)的曲线弧,函数 $P(x, y) 、 Q(x, y)$ 在 $L$ 上有界,在 $L$ 上沿 $L$ 的方向任意取点 $M_1\left(x_1, y_1\right) 、 M_2\left(x_2, y_2\right) \ldots$ , $M_{n-1}\left(x_{n-1,1} y_{n-1}\right)$ 将 $L$ 分成 $n$ 段小弧,记 $\Delta s_i=M_{i-1} M_i , \Delta x_i=x_i-x_{i-1}, \Delta y_i=y_i-y_{i-1}$ $\left(i=1,2, \cdots, n, M_0\left(x_0, y_0\right)=A, M_n\left(x_n, y_n\right)=B\right) , \Delta s_i$ 也为该段的弧长. $\lambda=\max _{1 \leq i \leq n}\left\{\Delta s_i\right\}$ , 任取 $\left(\xi_i, \eta_i\right) \in \Delta s_i(i=1,2, \cdots, n)$ ,若 $\lim _{\lambda \rightarrow 0}=\sum_{i=1}^n P\left(\xi_i, \eta_i\right) \Delta x_i$ 存在,则称此极限为函数 $P(x, y)$ 在有向曲线弧 $L$ 上对坐标 $x$ 的曲线积分,记作 $\int_L P(x, y) \mathrm{d} x$; 同理,若 $\lim _{\lambda \rightarrow 0} \sum_{i=1}^n Q\left(\xi_i, \eta_i\right) \Delta y_i$ 存在,则称此极限为函数 $Q(x, y)$ 在有向曲线弧 $L$ 上 对坐标 $x$ 的曲线积分,记作 $\int_L Q(x, y) \mathrm{d} y$ , 即 $$ \begin{aligned} & \int_L P(x, y) \mathrm{d} x=\lim _{\lambda \rightarrow 0} \sum_{i=1}^n P\left(\xi_i, \eta_i\right) \Delta x_i \\ & \int_L Q(x, y) \mathrm{d} y=\lim _{\lambda \rightarrow 0} \sum_{i=1}^n Q\left(\xi_i, \eta_i\right) \Delta y_i \end{aligned} $$ 其中 $P(x, y) , Q(x, y)$ 称为被积函数,称 $L$ 为有向曲线弧段或有向积分路径.以上两个积分也称为**第二类曲线积分**. 可以证明,若 $P(x, y) 、 Q(x, y)$ 在有向曲线弧 $L$ 上连续,则 $\int_L P(x, y) \mathrm{d} x$ , $\int_L Q(x, y) \mathrm{d} y$ 存在,且可记 $$ \boxed{ \int_L P(x, y) \mathrm{d} x+\int_L Q(x, y) \mathrm{d} y=\int_L P(x, y) \mathrm{d} x+Q(x, y) \mathrm{d} y } $$ ## 第二类曲线积分的第二定义(向量定义) **定义2** 设 $L$ 为一段有向光滑曲线, $F (x, y)=P(x, y) i+Q(x, y) j$ 为定义在 $L$ 上的有界函数 , $e _\tau(x, y)$ 为 $L$ 上点 $(x, y)$ 处有向曲线的单位切向量,若 $\int_L F(x, y) \cdot e_\tau(x, y) d s$ 存在,则称该积分为函数 $F(x, y)$ 在有向曲线弧 $L$ 上的积分,也称为第二类曲线积分,记作 $\int_L F (x, y) \cdot d r$ ,即 $$ \int_L F (x, y) \cdot d r =\int_L F (x, y) \cdot e _\tau(x, y) d s ...(1) $$ 相比第一轮曲线积分,第二类曲线积分要抽象的多,这里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理解第二类曲线积分。 #### 物理学中的上抛 想象物理学中的上抛运动,一个小球被抛出后,沿着曲线运行。对于小球受到的力$F$,传统上我们都是按照沿着水平的$x$轴和沿着垂直的$y$轴建立直角坐标系,这样力$F$就被分解为水平力$P(x,y)i$ 和垂直力$Q(x,y)j$,**这可以认为是力的第一次正交分解**。 参考下图 {WIDTh=400px} 但是,此时还不好计算$P,Q$做的功,我们需要再次分解,但是这次分解,我们按照小球运动的轨迹分解 我们**再次把运动轨迹分解**为沿着曲线切线方向(也就是速度方向)的路径和垂直速度方向的路径。 此时,要求$P,Q$做的功,就可以把 $P$分解为沿着速度v方向的力和沿着垂直速度方向的力。因为垂直速度方向力的不做功,因此,我们只要关注沿着速度方向的力即可,参考上图,很明显$P$在速度方向上投影分量是 $P \cos \alpha$ ,同理,$Q$力在速度方向的投影为$Q \cos \beta$. 理解了上面的解释后,再来理解曲线积分的第二定义 #### 第二定义 从定义(1)可知,向量值函数 $F (x, y)$ 在定向曲线 $L$ 上的第二类曲线积分就是数量值函数 $F (x, y) \cdot e _\tau(x, y)$ 在曲线 $L$ 上的第一类曲线积分,若令 $e _\tau(x$ , $y)=\cos \alpha i+\cos \beta j$(这里 $\alpha, \beta$ 是切向量 $e _\tau(x, y)$ 关于 $x$ 轴和 $y$ 轴的夹角, 也就是速度与x,y 轴夹角),则 $$ F (x, y) \cdot e _\tau(x, y)=P(x, y) \cos \alpha+Q(x, y) \cos \beta $$ 从而积分 $$ \begin{aligne
免费注册看余下 50%
非VIP会员每天15篇文章,开通VIP 无限制查看
上一篇:
第一类曲线积分计算举例
下一篇:
第二类曲线积分的计算
本文对您是否有用?
有用
(
0
)
无用
(
0
)
更多
学习首页
数学试卷
同步训练
投稿
题库下载
会议预约系统
数学公式
关于
科数网是专业专业的数学网站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教程采用AI辅助生成,请学习时自行鉴别
如果页面无法显示请联系 18155261033 或 983506039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