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数网
首页
题库
试卷
学习
VIP
你好
游客,
登录
注册
在线学习
线性代数
第二篇 矩阵
矩阵乘法的意义:物理理解
最后
更新:
2024-08-30 06:05
查看:
395
次
反馈
同步训练
矩阵乘法的意义:物理理解
## 从氢原子能量说起 在高中,我们学过,原子中的电子绕着某些特定的轨道以一定的频率运行,并时不时地从一个轨道跃迁到另一个轨道上去。每个电子轨道都代表一个特定的能级,因此当这种跃迁发生的时候,电子就按照量子化的方式吸收或者发射能量,其大小等于两个轨道之间的能量差。 玻尔模型的建立有着氢原子光谱的支持,每一条光谱线都有一种特定的频率,而由量子公式 $E_1-E_2 = hν$,我们知道这是电子在两个能级之间跃迁的结果,那么如何理解这个能量差?而不是“能级”和“轨道”。 {width=300px} ## 公交车收费 为了说明上面的问题, 我们还是来打个比方。小时候的乐趣之一是收集各种各样的电车票以扮作售票员, 那时候上海的车票通常都很便宜, 最多也就是一毛几分钱。但规矩是这样的:不管你从哪个站上车,坐得越远车票就相对越贵。比如我从徐家汇上车, 那么坐到淮海路可能只要 3 分钱, 而到人民广场大概就要 5 分, 到外滩就要 7 分, 如果一直坐到虹口体育场, 也许就得花上 1 毛钱。 我们假设有一班巴士从 A 站出发, 经过 BCD 三站到达 E 这个终点站。这个车的收费沿用了我们怀旧时代的老传统, 不是上车一律给 2 块钱, 而是根据起点和终点来单独计费。我们不妨订一个收费标准: $A$ 站和 B 站之间是 1 块钱, B 和 C 靠得比较近, 0.5 元。 C 和 D 之间还是 1 块钱, 而 D 和 E 离得远, 2 块钱。这样一来车费就容易计算了, 比如我从 B 站上车到 E 站, 那么我就应该给 $0.5+1+2=3.5$ 元作为车费。反过来,如果我从 D 站上车到 $A$ 站, 那么道理是一样的: $1+0.5+1=2.5$ 块钱。  现在要做一个计费系统:这个问题很简单,车费问题实际上就是两个站之间的距离问题, 我们只要把每一个站的位置状况写出来, 那么乘客们就能够一目了然了。于是假设, $A$ 站的坐标是 0 , 从而推出: $B$ 站的坐标是 $1, \mathrm{C}$ 站的坐标是 $1.5, \mathrm{D}$ 站的坐标是 2.5 , 而 E 站的坐标是 4.5 。 这就行了,车费就是起点站的坐标减掉终点站的坐标的绝对值, 我们的"坐标", 实际上可以看成一种 "车费能级", 所有的情况都完全可以包含在下面这个表格里:  这便是一种经典的解法, 每一个车站都被假设具有某种绝对的"车费能级", 就像原子中电子的每个轨道都被假设具有某种特定的能级一样。所有的车费, 不管是从哪个站到哪个站, 都可以用这个单一的变量来解决, 这是一个一维的传统表格, 完全可以表达为一个普通的公式。这也是所有物理问题的传统解法。 ## 上述思路的问题 上述思路有一个根本性的错误, 那就是, 作为一个乘客来说, 他完全无法意识, 也根本不可能观察到某个车站的"绝对坐标"是什么。比如我从 C 站乘车到 D 站, 无论怎么样我也无法观察到 " C 站的坐标是 1.5 ", 或者 " D 站的坐标是 2.5 "这个结论。 作为我一一乘客来说, 我所能唯一观察和体会到的, 就是 "从 C 站到达 D 站要花 1 块钱", 这才是最确丵、最坚实的东西。我们的车费规则, 只能以这样的事实为基础,而不是不可观察的所谓"坐标",或者"能级"。 那么, 怎样才能仅仅从这些可以观察的事实上去建立我们的车费规则呢? 传统的那个一维表格已经不适用了, 我们需要一种新类型的表格,像下面这样的:  这里面, 横坐标是起点站, 纵坐标是终点站。现在这张表格里的每一个数字都是实实在在可以观测和检验的了。比如第一行第三列的那个 1.5 , 它的横坐标是 A, 表明从 A 站出发。它的纵坐标是 C, 表明到 C 站下车。那么, 只要某个乘客真正从 A 站坐到了 C 站, 他就可以证实这个数字是正确的: 这个旅途的确需要 1.5 块车费。 上面的表格, 它没有做任何假设和推论, 不包含任何不可观察的数据。但作为代价,它采纳了一种二维的庞大结构,每个数据都要用横坐标和坚坐标两个变量来表示。正如我们不能用 $v_{x,}$ 而必须用 $v_{x, y}$ 来表示电子频率一样。更关键的是, 所有的物理规则, 也要按照这种表格的方式来改写。我们已经有了经典的动力学方程,现在,我们必须全部把它们按照量子的方式改写成某种表格方程。许多传统的物理变量,现在都要看成是一些独立的矩阵来处理。 但是难题来了, 我们现在有一个变量 $p$, 代表电子的动量; 还有一个变量 $q$, 代表电子的位置。本来, 这是两个经典变量, 我们应该把它们相乘, 大家都没有对此表示任何疑问。可现在,把它们改成了矩阵的表格形式, 这就给我们的运算带来了麻烦。 $p$ 和 $q$ 变成了两个 "表格"! 请问, 你如何把两个"表格"乘起来呢? ## 矩阵的乘法 为了容易理解, 我们举一个小学生水平的数学练习: 乘法运算。只不过这次乘的不是普通的数字, 而是两张表格:I和 II。它们的内容见下: $$ \mathrm{I}:\left(\begin{array}{ll} 1 & 7 \\ 8 & 3 \end{array}\right) \quad \text { II }:\left(\begin{array}{ll} 2 & 5 \\ 6 & 4 \end{array}\right) $$ 我们要解决的是 $\mathrm{I} \times \mathrm{II}$ 等于几? 如何计算 $$ \left(\begin{array}{ll} 1 & 7 \\ 8 & 3 \end{array}\right) \times\left(\begin{array}{ll} 2 & 5 \\ 6 & 4 \end{array}\right)=? $$ 大家还记得, 上面说过,每张表格代表了一种车费表, 那么现在我们的 I 和 II 就分别成了两条路线的旅游巴士, 在两个城市之间来往, 只不过收费有所不同而已。我们把它们称为巴士 I 号线和巴士 II 号线。为了再形象化一点, 我们假设这两个城市是隔着罗湖桥比邻的深圳和香港。 这样的话, 我们的表格就有了具体的现实意义。如前面已经说明的那样, 表的横坐标是出发站, 纵坐标是终点站。所以对于巴士 I 号线来说, 在深圳市内游玩需要 1 块车费, 从深圳出发到香港则要 8 块钱。反过来, 从香港出发回深圳要 7 块钱, 而在香港市内观光则需 3 块 。II 号表格里的数字与此类似。  好吧, 到目前为止一切都不错, 可是, 这到底有什么意思呢? $\mathrm{I} \times \mathrm{II}$ 到底是多少呢? 这种运算代表什么意义呢? 和我们的巴土旅游线又有什么关系呢? 暂且不急,让我们一步一步地来解决这个问题。 首先要把握大方向。I 是一个 $2 \times 2$ 的表格, II 也是一个 $2 \times 2$ 的表格。那么, 我们有理由去猜测,它们的乘积应该也是一个 $2 \times 2$ 的表格。 $$ \left(\begin{array}{ll} 1 & 7 \\ 8 & 3 \end{array}\right) \times\left(\begin{array}{ll} 2 & 5 \\ 6 & 4 \end{array}\right)=\left(\begin{array}{ll} a & b \\ c & d \end{array}\right) $$ 位于左上角的 $a$ 是多少呢? 是不是简单地把 I 号表左上角的 1 乘以 II 号表左上角的 $2,1 \times 2=2$ 就行了呢? 我们要时时牢记车费表的现实意义:左上角代表了从深圳出发, 还在深圳下车的总车费。 $1 \times 2$ 的确符合要求:先乘 I 号线在深圳游玩一阵, 随后原地下车再搭 II 号线再次市内
免费注册看余下 50%
非VIP会员每天15篇文章,开通VIP 无限制查看
上一篇:
矩阵的乘法
下一篇:
矩阵乘法的意义:经济学
本文对您是否有用?
有用
(
1
)
无用
(
0
)
更多
学习首页
数学试卷
同步训练
投稿
题库下载
会议预约系统
数学公式
关于
科数网是专业专业的数学网站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教程采用AI辅助生成,请学习时自行鉴别
如果页面无法显示请联系 18155261033 或 983506039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