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数网
首页
题库
试卷
学习
VIP
你好
游客,
登录
注册
在线学习
高中数学
附录1:斐波那契数列
最后
更新:
2025-05-28 08:29
查看:
394
次
反馈
同步训练
附录1:斐波那契数列
> 之所以把斐波那契数列单独拿出来介绍是因为这个数列在数学、物理、计算机、自然科学里占有重要地位,很多较为复杂的公式都是以他为基础。 ## 斐波那契数列起源 故事得从西元1202年说起,话说有一位意大利青年,名叫斐波那契。在他的一部著作中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:假设一对刚出生的小兔一个月后就能长成大兔,再过一个月就能生下一对小兔,并且此后每个月都生一对小兔,一年内没有发生死亡,问:一对刚出生的兔子,一年内繁殖成多少对兔子?  解:我们可以推算: ①1 月 1 对 ②2 月 1 对 ③3 月 2 对 ④4 月 3 对 ⑤5 月 5 对 如下图  记第 $n$ 个月的兔子对数为 $F_n$ ,则 $$ F_1=1, F_2=1, F_3=2, F_4=3, F_5=5, F_6=8, \cdots, F_{12}=144 . $$ 这说明,一年过后,一对兔子会变成 144 对兔子.我们用数字将数列 $\left\{F_n\right\}$ 排列出来: $$ 1,1,2,3,5,8,13,21,34,55,89,144,233, \cdots, $$ 就得到了著名的斐波那契数列. 观察上述数列,我们不难发现: $$ \boxed{ F_n=F_{n-1}+F_{n-2}(n \geqslant 3) } $$ 这是一个由**递推关系**给出的数列,这也意味着要求 $F_n$ ,需先求 $F_{n-1}$ 和 $F_{n-2}$(如图 2).  > **斐波那契数列转换为数学语言就是:一个函数初始条件$F(0)=0,F(1)=1$, 然后 $F(n) = F(n-1) + F(n-2)$** 然后,就是这么一个看似平淡无奇的数列,却支撑了半个数学的半壁江山。 ## 和黄金分割的关系 让我们再把斐波那契数列的签名几项写出来: $$ 1, 1, 2, 3, 5, 8, 13, 21, 34, 55, 89, 144, 233…… $$ 天文学家开普勒研究了该数列后发现,该数列前、后两项之比 $\frac{1}{2}, \frac{2}{3}, \frac{3}{5}, \frac{5}{8}, \frac{8}{13}, \frac{13}{21}, \frac{21}{34}, \cdots$ ,也组成了一个数列,这个数论的极限会趋近黄金分割: $$ \frac{f_{n+1}}{f_n} \approx a=\frac{1}{2}(1+\sqrt{5})=\varphi \approx 1.618 \ldots $$ 这里就引入了另外一个股市:黄金分割点。 ### 黄金分割点 公元前4世纪,古希腊数学家欧多克索斯曾提出一个问题:**能否将一条线段分为不相等的两部分,使较长部分为原线段和较短部分的比例中项**, 转换为数学语言就是:给你一条1米长的线段,截取一段为$x$,则剩余一段为$1-x$ ,要求 $\frac{x}{1}=\frac{1-x}{x}$ 可以解的$x=0.618$ ,这个 0.618 被称为黄金分割点。有资料记载,早在公元前6世纪,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发现 $1:0.618$就是黄金分割。 为什么被称为黄金分割点呢?因此生理学家发现,**具有黄金分割点的东西是最美的**。 比如,在人脑的感官里,如果鼻子到发际线的长度和脸的长度比值为 0.618, 人会感觉非常协调,自然是最美的。 {width=200px} 画家们则发现,按0.618:1来设计的比例,画出的画最优美,古希腊的著名雕像断臂维纳斯通过故意延长双腿,使之与身高的比值为0.618,以达到最美的效果 {width=300px} 黄金分割具有严格的比例性、艺术性、和谐性,蕴藏着丰富的美学价值,这一比值能够引起人们的美感,被认为是建筑和艺术中最理想的比例。 ## 植物生长 植物学家法线,很多植物的生长服从斐波那契数  观察不同种类的花朵,你会发现它们的花瓣数量常常是斐波那契数!比如:百合有3片花瓣;野玫瑰有5片;雏菊可能有21片、34片,甚至55片,这些数字恰恰都是斐波那契数列中的数字,后来研究表明,**这是因为斐波那契数列能够让花瓣在生长时均匀排列,帮助植物更好地吸收阳光和雨露**。 再如,树苗在第一年长出一条新枝,新枝成长一年后变为老枝,老枝每年都长出一条新枝。每一条树枝都按照这个规律成长,则每年的分枝数正好构成斐波那契数列(如图3)。  ## 生成函数 斐波那契数,其定义为 $F_0=0$ , $F_1=1$ ,一般形式为 $$ \boxed{ F_n=F_{n-1}+F_{n-2} } $$ 它的前几项是 $0,1,1,2,3,5,8,13, \cdots$ . 从原则上说,斐波那契数不存在任何奥秘,因为它有明确的公式,我们可以求出序列中的任何项.在实际应用中,这个公式显然不适用于较大的 $n$ .虽然我们可以求出 $F_{10}=55$ ,但是计算 $F_{100}=354224848179261915075$ 会是件相当乏味无聊的事。如果用纸笔去计算 $F_{2011}$ ,则要引起警觉,因为它超过了 400位数字! 那么,有没有简单、快速计算后续项的方法呢?拉格朗日研究了该数学,提出了生成函数的办法。关于具体推导,可以参考[此处](https://kb.kmath.cn/kbase/detail.aspx?id=2558) 下面是斐波那契数列的通项公式。 $$ \boxed{ F_n=\frac{1}{\sqrt{5}}\left(\frac{1+\sqrt{5}}{2}\right)^n-\frac{1}{\sqrt{5}}\left(\frac{1-\sqrt{5}}{2}\right)^n } $$ 有了通项公式,就可以任意算出数列的第N项,而不用一层层递归计算。 ## 与矩阵的关系 斐波那契数列的递推可以用矩阵乘法的形式表达: $$ \begin{bmatrix}F_{n-1} & F_{n} \cr\end{bmatrix} = \begin{bmatrix}F_{n-2} & F_{n-1} \cr\end{bmatrix} \begin{bmatrix}0 & 1 \cr 1 & 1 \cr\end{bmatrix} $$ 设 $P = \begin{bmatrix}0 & 1 \cr 1 & 1 \cr\end{bmatrix}$,我们得到 $$ \begin{bmatrix}F_n & F_{n+1} \cr\end{bmatrix} = \begin{bmatrix}F_0 & F_1 \cr\end{bmatrix} P^n $$ 于是我们可以用矩阵乘法在 $\Theta(\log n)$ 的时间内计算斐波那契数列。 最终可以求得 $T$ 的本征值和对应本征向量 $$ \left\{\begin{array}{l} v_1=\left(1,
子目录
1. 附录3:伯努利数与斯特林公式
2. 比较大小
3. 高考选择压轴题选编
4. 附录:新高考-超越函数
免费注册看余下 50%
非VIP会员每天15篇文章,开通VIP 无限制查看
上一篇:
附录:反三角函数
下一篇:
附录2-伽玛Γ函数与斯特林公式
本文对您是否有用?
有用
(
0
)
无用
(
0
)
更多
学习首页
数学试卷
同步训练
投稿
题库下载
会议预约系统
数学公式
关于
科数网是专业专业的数学网站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教程采用AI辅助生成,请学习时自行鉴别
如果页面无法显示请联系 18155261033 或 983506039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