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数网
首页
题库
试卷
学习
VIP
你好
游客,
登录
注册
在线学习
高中数学
第四章 幂函数、指数与对数
课外阅读:历史上的对数
最后
更新:
2025-04-13 11:58
查看:
292
次
反馈
同步训练
课外阅读:历史上的对数
## 课外阅读:历史上的对数 数学史上一般认为对数是由苏格兰数学家纳皮尔(1550-1617)于 16 世纪末到 17 世纪初所发明。 那时,哥白尼的"太阳中心说"开始流行,天文学成为热门学科.纳皮尔是一位天文爱好者,为了简化有关天文观测数据的计算,他多年潜心研究大数的计算技术,终于独立发明了对数。 纳皮尔首先发明了一种计算特殊多位数之间乘积的方法.下面的表格说明了这个方法的原理。  表中两行数字之间的关系是明确的:第一行是指数,第二行表示 2 的对应幂.如果要计算第二行中两个数的乘积,可以通过第一行对应数字的加法来实现。 比如,第一行中 $6+8=14$ ,对应第二行中的 $64 \times 256=16384$ 。 这种计算方法,体现了现代数学中对数函数化乘除为加减的性质。 但表中第二行的数字跳得太快,并且缺少很多数字,如3,5,7等,这样很多数的计算就无法借助这张表来完成.经过多年的探索,纳皮尔解决了这些问题,于 1614 年出版了他的数学名著《奇妙的对数规律的描述》,向世人公布并且解释了他的这项发明。 对数的另外一个发明人,是别尔基(1552-1632),他不是数学家,但他是最先掌握对数思想的人。1603年,别尔基被任命为布拉格地方的宫廷钟表匠,由于工作的需要,他要利用仪器结合观察的情况做天文计算,这就促使他产生简化计算的思想。他花了 8 年的时间完成了著作《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表》,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对数表.但他的著作直到 1620 年才出版,此时纳皮尔的对数已经闻名全欧洲了. 指数和对数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还有英国数学家布里格斯(1561-1630),他在 1616 年拜访纳皮尔,提出编造常用对数表。在纳皮尔去世后,他以毕生的精力,继承纳皮尔未竟的事业,在1624年出版了《对数算术》一书,载有 $1 \sim 20000$ 及 $90000 \sim 100000$ 的 14 位对数表,这在当时是需要花费巨大精力的工作。1628年,由荷兰数学家佛拉格(1600-1667)把余下的 $20000 \sim 90000$ 的常用对数补全,这是流行最广的对数表。 法国哲学家,数学家,物理学家笛卡儿(1596—1650)于1637年开始用符号 $a^n$表示正整数幂,即 $n$ 个 $a$ 的连乘。幂的符号经过多人的工作,扩展到分数指数幂,负指数幂,直到 18 世纪初,英国著名物理学家,数学家牛顿(1643—1727)开始用 $a^x$ 表示任意实数指数幂。 欧拉(1707-1783)在 18 世纪发现对数与指数间的联系,他指出"对数源出于指数",这个见解很快被人们所接受。 原来,历史上先有对数运算,后来才有一般指数的幂运算。 那么,历史上发明对数的大师们,是如何解决前面表格上"数字跳得太快"这个关键问题的呢? 他们的办法都是在表中的第二行,每次不乘 2 ,而用一个非常接近于 1 的数来代替 2 ,以使得两个数的间隔尽量小。纳皮尔用的是小于 1 的数 $b=1-0.0000001$ $=0.9999999$ ,这是因为他想将对数用于简化三角函数的计算.而别尔基用的是大于 1 的数 $a=1+0.0001=1.0001$ ,因为他主要考虑日常的计算. 那个年代既没有函数概念,又没有幂指数的记号,对数的原理推导和数据计算的困难可想而知。下面粗略地解释一下他们的方法。 以别尔基的方法为例,分别从 $y=0$ 和 $x=1.0000$ 开始计算,每一步让 $y$ 加 1 ,而 $x$ 则增加当前值的万分之一.用 $x_n$ 记对应于 $y=n$ 时的 $x$ 的值,有 $$ x_{n+1}=x_n+\frac{x_n}{10000}=x_n \cdot 1.0001=1.0001^{n+1}, $$ 于是 $x_n=1.0001^n$ ,也可记为 $x=1.0001^y$ 。实际上,$y=100$ 时对应的 $x=$ 1. $010049662 \cdots$ ,而 $y=101$ 时则 $x=1.010150667 \cdots$ ,这样算到 $y=46054$ 时,有 $x=99.999955936 \cdots$ ,对于 4 位有效数字的乘除和乘方开方就够用了。例如要计算 $7640 \div 2784$ ,由于 $7640 \div 2784=7.640 \div 2.784$ ,可在表上查出 7.640 和 2.784 对应的最近的 $y$ 分别为 20335 和 10239 .  两者相减得 $20335-10239=10096$ ,从表中查出 10096 对应的 $x
免费注册看余下 50%
非VIP会员每天15篇文章,开通VIP 无限制查看
上一篇:
高考研究:比较大小近似值法
下一篇:
课外阅读:素数个数与对数
本文对您是否有用?
有用
(
0
)
无用
(
0
)
更多
学习首页
数学试卷
同步训练
投稿
题库下载
会议预约系统
数学公式
关于
科数网是专业专业的数学网站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教程采用AI辅助生成,请学习时自行鉴别
如果页面无法显示请联系 18155261033 或 983506039@qq.com